能源化工

基于兰州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能源化工专业

《兰州新区“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到,力争到2020年,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就需要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1]。为保障该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实施,更好的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我院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坚持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兰州新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 能源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能源化工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本专业开办以来,为化工企业与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实习实训设备不足,顶岗实习考核制度只流于形式,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的设置内涵狭窄,忽视了相关学科的渗入和创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很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制约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对高职能源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素质要求

通过调研和综合分析发现:协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职业道德、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专业能力是企业用人标准最重要的五个因素,从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更注重的是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进取的自主创新,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学生化工生产专业知识、化工操作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为目标,实施以化工生产任务为引领,以化工仿真、化工单元实训操作、煤化工、甲醇仿真工厂和下厂实习等为教学手段的岗位主导、“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行如图1所示。

图1 能源化工专业群“工学交替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按学期制定“分段式学做交替”计划,坚持每一学期安排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互联网+OTO(线上线下)理念,与教学相结合,“线上”以仿真教学模拟实际生产环境,“线下”进行生产操作技能训练,保证人才培养过程工学结合不断线,学生能力梯次上升。其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能源化工专业群实训教学实施进程图

4 制定具有职业特色的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4.1 细化人才培养规格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企业岗位需求侧全方位融合,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教、学、用三者的有机融合,必须在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细化,使学生能更好更快的适应企业的需要。

4.2 课程体系的建设

(1)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机制。课程体系构建与开发是由我院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课程开发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结合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专业相关企业的岗位人才需求分析,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将工作领域转换成项目课程,设计学习项目教学情境。其流程按照如下模式:行业情况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学习项目设计→教学资源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

(2)构建了科学实用的本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打破了过去强调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加强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突出应用性,专业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

(3)编写了校本特色教材。依据能源化工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职业技能鉴定来选择课程内容。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编写并出版了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工学特色的《化工总控工实训指导》、《化学反应操作》校本教材,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系统性,以学生学习规律和化工生产为依据,组织课程学习项目的学习顺序,突出行业产业特色,强调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通俗性。

(4)开发了数字化资源库,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借助重点建设项目建设过程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参与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开发了网络课程、试题库、课程标准、课件、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实现纸质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配套的立体教材,扩大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和社会交流等社会服务功能。

上一篇:《催化剂设计与制备》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sup
下一篇:《能源化工》2020年征订启事